澎湖的國際化:找回歷史光榮!
李清潭

台灣,不是澎湖航線的終點!
 我們在這個專欄談澎湖的發展,而一再提到胡健(字健偉)先生,他在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(1766)出任澎湖通判,這位外來客為此地編了《澎湖紀略》,比在地人更在地。胡先生也為當時澎湖有名的十三個港口寫了連串的詩篇,傳送百年。其中有一首極為景象雄偉的詩:
 『屹立洪濤鎮海門,星分棋布壯聲援。
 雷鳴百里風雲會,豹變重溟雨露屯。
 港仔行春車駕犢,旗頭擊楫浪騰鯤。
 蒼茫極目浮天水,縹渺蓬壺粒米痕。』
 《十三澳詩》之《鎮海澳》,摘自胡氏《澎湖紀略》
由今日的眼光來看,胡先生的《澎湖紀略》和其中的《十三澳詩》,都是行銷澎湖的「地區行銷」佳作、文化象徵!
 
然而對照當前情勢,在1999年,世界最後、最大的市場--亞洲,正式進入全球的市場!而2009年,卻陷入金融海嘯之中的亞洲各國,不但要急起扭轉形勢,還要面對亞洲內部空前激烈的競爭,競逐資金、生意、人才、居民和觀光客等,當前的亞洲情勢充滿挑戰與機會。『蒼茫極目浮天水,縹渺蓬壺粒米痕。』這是現階段澎湖的外在環境!
 
我們一再提過,新世代、新局勢,需要新的思考角度與策略,以「地區行銷」的概念切入,每一個地方都必須了解自己在競爭市場中的作用與功能。澎湖自然無法例外,這也讓我們更懷念詩人胡健先生,這位一個半世紀前的澎湖文化行銷家!

我們必須以澎湖為主體,『屹立洪濤鎮海門,星分棋布壯聲援』,以客觀、縱深的調查與解讀,針對群島不同部門、地方的需求,提出策略性的行銷計畫,不論是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,都需藉此蕭條時機為轉機,進而贏得投資、居住和旅遊市場、地位,得到重生和振興。
 
誰將成為金融海嘯後新亞洲的贏家?即使是在地全球化的醫療網絡中心、或是常宿休閒產業的重要景點(請參考本專欄前論)等有待奮鬥的夢想,我們期許澎湖會在其中發光發亮!
 
『雷鳴百里風雲會,豹變重溟雨露屯』,這是澎湖在歷史中所失落的氣魄!鎮海的氣勢!
 
如果我們還原歷史。我們澎湖人的眼光和氣魄應該不同於今日吧!
 
在1983年,台灣有一位陳信雄博士從臺北赴澎湖定居,他經過多年考古挖掘,在澎湖群島18個島嶼上採集到1萬多件宋元時期瓷器標本,而後出版了《澎湖宋元陶瓷》一書。在2005年,中國大陸的福建省德化縣文史專家指出,書中介紹的陶瓷標本,都能在德化博物館裡找到相同的實物。這些證物充分說明,澎湖是泉州古代「海上絲綢之路」的重要中轉站。這就表明,經泉州、澎湖到南洋的澎湖航線,是這一時期中國陶瓷外銷之航線中的一環。
 
到了明清時期,這一中轉站的歷史地位更加突出,從大陸銷往巴達維亞、甚至往荷蘭的瓷器,大都經澎湖、台灣再轉口。當時,在外銷瓷器中,德化窯的產品占了相當數量。
 
所以,當我們曾經談到,幾項可以邀請旅外的澎湖鄉親參與的基本活動,例如,具體的建議「鄉親五大暢談」。對於這些「澎湖子弟滿天下」,透過情感而提昇國際交流的管道,我們是應該發問:「澎湖的國際化,是傳統的?還是創新的?」我們乃是以一種恢復過去七百年的光榮態度,進行一種追懷又感慨的反省。
 
那麼,「海上絲綢之路」的重要中轉站,澎湖為什麼今日被忽略呢?我們為什麼無法再延續那種大航海的光榮歷史呢?
 
從以上討論,我們可以還原國際貿易的歷史:「先有澎湖,才有台灣」!但是,從眼前的發展理想,檢驗到政策形成,現實的狀態是:「先講台灣,才講澎湖」!
 
為什麼呢?我們可以明白其中有很濃的「台灣情結」在作祟!所謂的情結(complex)是一心理學術語,指的是一群重要的無意識組合,或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中,強烈而無意識的衝動。我們可以發現近六十年來的澎湖主體和思考邏輯,幾乎全是以台灣的立場為立場,以其邏輯為邏輯,欠缺自己的發展方向,也缺乏相配套的策略!
 
每一門心理學的理論,對於情結的詳細定義不同,但不論是佛洛伊德的體系,還是榮格的體系的理論,都公認情結是非常重要的。情結是探索心理的一種方法,我們可以將情結想成一群無意識感覺與信念形成的結。這個結可以間接偵測,而表現的行為,例如『先講台灣,才講澎湖!』,則很難理解。
 
以後有機會,我們再來仔細討論「台灣情結」對澎湖的發展有哪些影響。這裡我們談的是台灣本身的發展有極大的挑戰,可是那些挑戰不一定是澎湖發展的困境,而澎湖面對的挑戰,可能根本不在台灣主體的思考內。那是兩種不同的處境和思考!
 
在這個論壇第一次展開的討論(2月22日),我們認為關心澎湖的發展必須探討外部關係,逐步分析中參引國際學者一再提出的全球城市(Global City)概念,所得到的澎湖地區社會與產業轉型,其關鍵概念為:
由【全球-中央-地方】模式,簡化成【全球-地方】模式
 
代換成台、澎、金、馬現況中的澎湖,就是:
由【全球-台灣-澎湖】的間接連結,轉型成【全球-澎湖】的直接連結
 
以上這樣【全球-澎湖】的簡化模式其實只是還原歷史而已,既不是漫談政治,也不是意識型態,只是回歸「海上絲綢之路」的海上策略!
找回歷史光榮,突破地理情結!
 
整體而言,台灣的地方行銷挑戰,和亞洲的其他地方不同,因為台灣需要超越自己過去的成功,自然這也和澎湖不同。過去三十年,台灣在許多地方的表現是如此傑出,例如,令人稱羡的教育體系,世界級的製造業,擁有鉅額外匯收益的出口業。但是,這些狀況是在描述離島嗎?《離島建設條例》的優惠設計的存在,本身就說明了離島的沒落、蕭條和邊緣,怎麼是「海上絲綢之路」的歷史可堪對照的呢?

其次,但二十一世紀的台灣,面臨一系列全新的艱困挑戰。現在的競爭激化,又在於全球市場的金融海嘯衝擊下,即使飽經世故的執政老手也得戰戰兢兢,「重新訂定」、「另起爐灶」台灣自己的行銷策略,才能持續吸引各地區的投資人、企業員工,及到訪的觀光客。澎湖要繼續過去『先講台灣,才講澎湖』嗎?
 
再者,目前台灣正面臨一些策略性的挑戰,製造業大部分已經將生產重心,轉往成本更低廉的地方,尤其是越南、中國大陸等地,而亞洲現在的工作競爭及資本競爭,比較三十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,如果要填補失去的職缺,台灣必須加速轉型,跨進高附加價值的產業。澎湖還要繼續過去『以台灣的立場為立場,以其邏輯為邏輯』嗎?
 
另外,在競逐人才方面,雖然台灣的失業率屢創新高,並且應注意的是稍遜於其他競爭對手的電力、交通及通訊建設發展。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,世界情勢變得非常複雜,最近的全球衰退就隱含著深刻的警示,類似的經濟蕭條其實是可能浮現的,台灣的行銷策略必須假設負成長會再度降臨,而澎湖呢?
 
未來的世界市場衰退不可避免將會帶來低迷景氣,台灣島上必須備齊應變的手段和心態,有任何多餘的心力考慮所謂的離島地區嗎?而澎湖本身呢?這些都不是澎湖能想像的處境,澎湖還要延續過去幾世紀的「台灣情結」嗎?
 
英國現代海軍的始祖,為伊利沙白一世的海盜(打敗無敵艦隊),而明、清時期以澎湖海域為活動領域的海盜,卻不能為清朝政府所用,致使十九世紀的中英鴉片戰爭無海軍可用,影響其國運很大,實導因澎湖全島的歷史地位的沒落!
而澎湖歷史地位的沒落,又起因於清代康熙二十二年六月(1683年7月)的澎湖海戰。這場著名的海戰終使延續22年的鄭氏王朝滅亡,不但說明澎湖的戰略地位的重要,也做為歷史的一場教訓。
 
歷史教訓之一,我們回顧鄭家武力的傾覆,可知那不僅僅是鄭家一家之興亡,而且涉及大明王朝在海外一線生機之根絕。但是,對於海、陸兩方勢力的比較,由席捲北方的滿清武力,破解盤據東南沿海的明末勢力,這是關係了整體華人在宋元兩朝之際發源的強大海軍的崩潰。
 
歷史教訓之二,澎湖海戰奠定了滿清王朝陸上武力的全面掌控,隨著鄭家之覆沒,影響所及華人的海上霸權也被連根拔除,接著是雍正王朝對於海禁政策的雷厲風行,澎湖群島的海上地位一落千丈。檢驗歷史關鍵,當時傳遞華人海權香火,已達五百年之久的閩、浙、粵沿海居民,其歷史角色也隨澎湖地位的沒落而冰消瓦解。
 
澎湖在1683年之後的歷史轉折必須被扭轉!閩、浙、粵沿海居民失去了數百年的傳統海權榮耀,也失去了扮演歷史開拓的潛能角色!自宋代以來幾個世紀,以澎湖為中心的閩、浙、粵沿海居民,是最有可能孕育華人現代海軍!
 
並且,『屹立洪濤鎮海門,星分棋布壯聲援』,代代相傳,熟闇風波之險,以澎湖為中心的海洋開拓動力,就在鄭氏王朝降清之後,自此退出歷史舞台了。
 
如果澎湖想要恢復光榮的海上雄風,再度飛躍成長,就必須具備策略眼光,走出「台灣情結」,正視「屬於自己的」挑戰,我們寄望許多深刻討論,能成為負責擬定澎湖行銷策略人士的珍貴資源,而澎湖循其過往「海上絲綢之路」傲人的成就,在二十一世紀,絕對有潛力躋身全球市場更重要的位置。
 
其中,就是我們綜合實務的瓶頸分析,參考理論的揭示,反省當前的澎湖地區產業發展的策略,必須突破【全球-台灣-澎湖】模式的冗長束縛!
 
澎湖人的熱血、熱情傳統是源於勇於冒險犯難的宋、元、明三代的東南沿海居民,也是能承襲傳統海軍的最佳人選,更是全球化年開拓新局的歷史繼承人!
 
這份反省是基於兩種「觀念」的提升:一是光榮的航海歷史的傳統;二是孤島隔絕的困境,可轉為開疆闢地的船艦。在此,觀念的開放、接納和提升,是我們一再談到,澎湖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,必須有別於台灣慣用的內陸政策思維,「海上的澎湖」是澎湖群島的國際化「觀念」的重新起步!

作者:李教授任職於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

2009/03/13 15:00:00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反賭博合法化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