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湖又將舉行博弈公投,引起各方關注。(攝影:陳駿碩)
再過三天,澎湖又將舉行博弈公投,這是繼2009年澎湖以公投否決設置離島賭場之後再次闖關,所不同的是,當年強力反對設置觀光賭場的民進黨,在主政澎湖縣後態度卻顯得曖昧。民進黨籍的澎湖縣長陳光復數度聲明對是否設置賭場一事態度「中立」,讓此次博弈公投的結果更顯撲朔迷離。
澎湖的歲出預算達80億,但歲入僅有兩億,其財政幾乎全由中央政府挹注,縣府很難有自主規劃的能力;因此不分藍綠出身的澎湖縣長,每每將充實縣庫的腦筋動到設置賭場的議題上,希望透過賭場結合休閒觀光業,為澎湖帶來人潮錢潮。但這種「以賭興邦」的想法,其實是經不起驗證的。
根據葉智魁教授對美國開放賭場政策的研究,當賭博產業進入後會對其它產業產生取代效應( substitution)與蠶食鯨吞效應(cannibalization),對當地經濟產生嚴重打擊。首先,就經濟學的角度而言,人們只有有限的時間與金錢可供使用,如果將它們花在賭博上面,就不可能花在其它活動(這無法轉化成GDP)。其次,經營賭場的本意就是要把賭客留在賭場裡面,所以賭場 就以低價的食、衣、住、行、娛樂為手段來達此目的(這打擊賭場外的周邊產業)。再者,賭博會使人上癮,因為賭的需求 是屬於「誘發性」的需求,人們非但會越賭越想賭,而且會有滾雪球效應,越賭越大(這直接影響賭場周邊的居民)。
但開放賭場最大的衝擊並不在於產業面,因為賭博就是賭博,它必定伴隨犯罪、毒品甚至色情的發生,當地人更因為賭場的趨近性而造成社會價值的改變。台灣本島人把自己疑懼的東西推給離島人,認為這可侷限一隅又可挹注稅收,但對離島人來講,伴隨的卻是環境及價值的不可逆,這是何等自私。
博弈公投的法源來自於《離島建設條例》,相關條文從當年扁政府執政時代開始闖關,到2009年馬政府時代正式三讀,其實就是立法院無黨聯盟運用立法院特殊協商制度,挾持大黨,用以炒作博弈賭場話題的工具。其門檻過低(排除公投法限制,只以離島公民相對多數決決定是否設置賭場),可一再闖關(根據《公投法》規定每三年可針對同一議題進行公投),又毫無配套(必須有博弈專法,但立法院毫無審查跡象);即便澎湖公投此次同意設置賭場,也將因為欠缺博弈專法而動彈不得。
蔡英文政府曾多次公開表態反對博弈入法,現在又花700萬辦這場公投,除了讓當地的土地掮客炒作博弈話題之外,其意義何在?而讓博弈公投在如此低門檻的狀況下毫無節制地來回闖關,除無謂挑動澎湖人的情緒外,更是對公投法制的傷害,蔡政府豈能視而不見。
引進賭場是讓財團主導澎湖的發展,但賭博無法興鄉,更遑論興邦;為了一座空中樓閣,不值得讓世代澎湖人失去作自己主人的機會。
留言列表